大理大学学报 ›› 2021, Vol. 6 ›› Issue (7): 26-34.DOI: 10. 3969 / j. issn. 2096-2266. 2021. 07. 004

•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 • 上一篇    下一篇

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的“同频共振”

  

  1.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,云南大理 671003
  • 出版日期:2021-07-15 发布日期:2021-07-25
  • 作者简介:王万平,副教授,博士,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政策、民族历史文化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。
  • 基金资助:
 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(18BMZ042);大理大学“滇西民族团结与边疆发展研究”创新团队建设项目(SKLX2020307)

  • Online:2021-07-15 Published:2021-07-25

摘要:

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、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可以为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有效治理提供文化基础和内在动力,最终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挖掘、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,不仅有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,而且有助于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。新时代要实现非遗和乡村的同频共振,必须体现农民主体性,调动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,使得农村获得内生性动力和内发型发展。